杠杆炒股app哪个好 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其实就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次论坛以“智·造/改变·未来”为主题,商界传媒董事长刘旗辉、优势资本董事长吴克忠、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经济学家金岩石、嘉州商界传媒董事长郑翔洲、财中金控主管合伙人兼总裁李东、中金智德总经理单俊葆、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陵江、深兰科技董事长陈海波、新特汽车董事长先越、谭木匠董事长谭传华、华制智能董事长夏妍娜、企徒体育董事长赵超……等众多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出席,除此之外,还有上百家行业领导企业及投资机构代表参会。
什么是艺术?
这看似是最基本的问题,但其实是最难回答的,因为对“艺术”的定义注定因人而异,而界定某些为“艺术”势必也意味着将另一些排除在外。一些现当代艺术经常让不少参观者为之震惊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作品也能被算作是“艺术”;而另一些受到高度推崇的作品(特别是古代的雕像、建筑),其创作者恐怕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这会被视为“艺术”,往往连自己的名字也没留下来。
有很多作品,都是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被认为是艺术的,比如史前岩画、非洲木雕。艺术史当然不可避免要按照年代顺序来展开叙述,然而,一些看似年代最早的作品,其实得到认可却很晚,像马王堆帛画1972~1974年间才陆续出土,距今不过半个世纪。日本的埴轮也是近代才伴随着考古重见天日,这些土陶最初恐怕谈不上是“艺术”,但出土之后却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冲击,激发出了许多创作灵感。
任何艺术品都是人工制成的,但至少在传统社会,那些现在被我们视为艺术品的,其审美价值往往是第二位的(再精美的宜兴紫砂壶也首先是个茶壶),就算是那些看起来没多少实用功能的宗教艺术,也是服务于仪式的。就此而言,一件物品被视为“艺术”,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承认它的主要价值已超越了功用,体现出人们所珍视的文化理念。
在艺术史上,这是常有的事。因为价值认定取决于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都是随着基本价值观的变动而起伏的,有时极具戏剧性。日本茶道诞生后,一些从中国输入的茶具奇货可居,它们原本被视为相当粗劣,不登大雅之堂,但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审美却恰好钟爱其质朴天然。梵高生前画作无人问津,甚至被嘲讽为疯子的作品,但现在他传世的任何一幅作品都价值连城,画还是原先的画,但世人的评价已经完全变了。
虽说都是“艺术”,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背后的理念可以完全不同:除了工艺品和建筑仍然不得不在意功能性,很多现代艺术根本就不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是为了表达创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态度而制作的,也只有这样才形成个人风格,我们所欣赏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也是创作者的思想和人格。这种艺术的自觉,倒是在中国的文人画中早有体现,所谓“表意”,着眼的不是技法本身,而是作者的自我表达。
正如本书所言,关于“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往往不在于美感、布局设计或技法等问题,相反,它关注的是一件作品对目标精英受众的概念性意义——或是试图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是颠覆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史”肯定是需要不断重写的,因为不同时代对“艺术”的理解就会不一样,更别提“哪些才是我们欣赏的艺术品”了。
本来,艺术史就是一门在西方发展出来的学科,自然也不可避免带有他们对艺术的特殊理解和学术规范。正如本书所言,艺术史学家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评估作品的物理特性;分析作品的视觉或形式构成;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整合作品的文化背景。总的来说,这都是将艺术品作客体化研究,其实和文本阐释的路径是一致的。然而在东亚文化中,传统上对艺术品的研究却是沉浸在其中(意味着消弭主客体二分)去体会其“韵味”,那更接近于本雅明所说的“灵氛”(aura),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正是这让艺术品有了“生命”。
在这部厚达1200多页的《艺术史》中,西方艺术显然是主体,光是古希腊罗马就占了134页的篇幅,剩下的章节虽然涵盖了近东、拜占庭、伊斯兰、南亚与东南亚、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美洲、非洲、太平洋地区,但至少遗漏了东欧俄罗斯、中亚,只一笔带过“苏联的实用艺术”。当然,在这样的框架下,也难以考虑中国的多样性,因为“中国艺术”常常就特指汉文化,像西藏艺术就无处安放了。
细读下来不难发现,在此“艺术”主要是“视觉艺术”,且主要可分为四大门类:绘画、器物、雕塑、建筑,其中后三大类,在中国传统上甚至都不被视为高雅艺术,只不过是工匠之作。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器物,但着眼点却大异其趣:在西方,这类工艺品通常与装饰艺术关联,但在中国则往往与“文人雅趣”的鉴赏有关,我们现在关注青铜器的纹样可以说是受西方现代理念的影响,而传统的金石学不是从造型、装饰的角度来理解其艺术性的,而是从文字学、“古雅”的角度来品鉴其价值。
在解读艺术品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带入当下的观念,尤其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往往都被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里,脱离了它所产生的社会语境。在考古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则:“背景就是一切”。一件出土文物在被挖掘出来,它的背景也在同时被毁掉了,而那个背景可能提供90%的信息,就像我们孤立地看待一个人会非常费解,只有深入了解其成长环境和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他/她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汉学家金鹏程(Paul R. Goldin)曾提出一个概念:“断章取义”(deracination),意指不考虑具体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语境,孤立地理解文本,这往往会导致从文本从读出莫名其妙的概念。
艺术品也是如此,它们无不是某一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笼统地将这些艺术作品加以归类,可能会导致误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早已是中国艺术史不可能忽略的名作,本书中也赞许其“文人气质十足的新兴审美正是由中国的文人发起的,随后更是主导了中国的艺术思想”。然而在历史上,这幅作品其实与文人画格格不入,这种写实的“界画”更像是“建筑图纸”,一度被视为过于“无表现笔墨之余地”的匠人习气,它不是文人画的先声,而是被取代和打击的对象。
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所体现的并不只是艺术品本身,它是文明的结晶,尤其是那些艺术精品,通过它们我们就能看到产生它的深远文化脉络。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之所以透过艺术来洞察不同文明和时代精神的表征,不是没有理由的。无论是二维的绘画还是三维的造型艺术,它们都在有限的空间里凝结了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也正因此,伟大的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毁坏它,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
为什么要读艺术史?答案或许就在这里:那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视野的拓展,通过艺术去认识文化的无限多样性和创造性,而那势必会导向一种更宽宏的心胸,毕竟你在目睹这么多不同的艺术之后,很难再认定只有某一种才是好的。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其实就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势必会带来文化震撼,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什么是艺术”,也重新认识我们自身。
《艺术史》
[美]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迈克尔·柯思伦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2月版
举报 文章作者维舟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理解真正的照护,从倾听被照护者的声音开始凯博文教授的著作《照护》,基于个人经历和在中美两国的临床研究完成。在他看来,人类个体之间的照护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话题往往缺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7-04 17:39 如何理解央行开展借券操作?对债市有何影响?7月1日,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此次央行操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央行是以买断式回购的方式,直接从金融机构处借入国债,并获得了国债的所有权,因此有权择机在二级市场将国债卖出,实现回笼流动性的目的。
07-04 01:11 4连板时空科技:北京山海时空智游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员及业务储备4连板时空科技:北京山海时空智游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员及业务储备
06-27 18:50 两个世界的穿越,艺术家与绣球花的“他者对话”田忠泉和绣球花的精神对话,并不截然走向现当代艺术的冲突和对立,而是复归东方的宁静
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06-24 10:32 如何理解近期非银买长债的逻辑6月19日杠杆炒股app哪个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06-24 03:2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